没有人会喜欢和一个令自己产生强烈负面感觉的刺激物在一起,因此,我们经常会选择和这个刺激物保持距离。这种躲避刺激物的逃离反应是人们在感受到厌恶或恐惧的时候的本能反应,具体表现就是和刺激源拉开空间和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在我们面对的刺激具有很强的威胁性,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和信心消除隐患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逃离反应。
假如你回顾一下自己小时候的某些经历,你就会发现自己曾有过一些“回避”的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远离那些可能不利于你的人和事物。从我们两岁左右能够和成年人正常交流开始,父母总是会提醒我们:“说‘叔叔好’的时候,要同时对叔叔行注目礼。”可是,当你某一天觉得这个叔叔对自己特别严厉,你一见到他就浑身发毛时,你在说出“叔叔好”三个字时便可能只是转一下头,而躯体朝向根本不会变,甚至会无意间加快步伐,拉开跟叔叔的距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发现很多逃离反应是不礼貌的。于是,大部分逃离反应逐渐从明显的距离变化演变成了隐晦的角度变化。这样除了能满足自己逃离刺激源的需求之外,还能在礼仪上说得通,不至于让对方下不来台。对成年人来说,比较常见的逃离反应有以下几种:
1.头部的逃离反应
在两个人交谈的情形下,你可能发现对方倾听你谈话的时候,把头转向一边,好像在观察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稍后再转回来,听一小段,然后再转开。总之,转开的时间加起来比正面朝向对方的时间还要长。这意味着对方的眼睛开小差了,逃离你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