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书名,原为古代各国国史的通名,后专指“六经”之一的《春秋》。传由孔子据鲁国史书修订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242年间的历史。书中多载政治活动,其中又以各国间的征战比重最大,约占全书五分之二,会盟和朝聘各占五分之一,对社会情况的记载很少。全书12篇,只有1.8万字。相传每字皆含褒贬之意,字里行间充满微言大义,后世称为“春秋笔法”。因经文过于简略,仅具纲目,不叙史事过程,很难读懂。后世学者对经文作引申解释,称为“传”。汉代有《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传》、《夹氏传》5种,后《邹氏传》、《夹氏传》亡佚,其他3传流传至今,称为“春秋三传”。其中《左传》是独立的历史著作。古代经、传分立,现在的经文则分载于各传之前。
《国语》
书名,左丘明编著,杂记西周和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亦称《春秋外传》。全书21卷。《周语》从周穆王开始,尚属西周早期;《郑语》仅记桓公谋议东迁之事,亦在春秋之前;《晋语》记到智伯灭亡,已属战国之初。可见《国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春秋》,但的确记载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国语》是价值很高的原始资料。